josue isai ramos figueroa n2NBgIx3A28 unsplash scaled e1636237041749

《前言》環遊世界八十歲第一站:挑戰非洲,往象牙海岸啟程!

「如果環遊世界八十天不夠的話,那環遊世界到八十歲如何?」

2020年2月,我和渣男帶著家裡兩隻貓咪從台灣出發,往13,267公里外的象牙海岸方向啟程。抵達環遊世界八十歲的第一站後,內心是萬馬奔騰、慷慨激昂,對於未來的非洲生活有一百種想像,偏偏就是沒想到,旅程即將從「環遊世界八十歲」,變成「疫情隔離八百天」。隨著當地病例水漲船高、居高不下,悶在家「相看只有厭,越看越討厭」的我們為了拯救婚姻、轉移注意力,決定讓原訂在象牙海岸開創的旅遊事業急轉彎,在網路上試著由文字延續著–––––不只試圖延續事業的命脈,也設法維繫出走台灣的決心。回顧當初,原來單單這句話,就已經足以撐起了我們起心動念的理由,以及離鄉背井的決定。

想要的生活

打從我和渣男交往的第一天,我們一直有份默契–––––無論以後做了什麼職業、賺了多少錢、年紀多大、成長成什麼樣子,未來如果有機會(翻譯蒟蒻:就是我們沒分手的話啦),就一起到國外瞧瞧。所謂瞧瞧呢,不是古代出嫁娘子頭紗半遮面嬌羞地瞧,也不是功夫了得蜻蜓點水般心猿意馬地瞧,而是紮紮實實、落地生根地把裡裡外外都瞧了個透。觀光客經典景點,要去;本地人推薦美食,必吃;乘載當地文化與教育的博物館,得看;人潮罕至的大街小巷,通通逛起來。最好歷史語言地理文化背景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摸一遍,我們才會心滿意足地說出:「我來過這了」。簡單來說,前往一個擁有不同種族、不同文化、不同語言的地方,體驗當地生活,是我們給自己未來的想像。

看到這裡,我猜你會覺得我們不是吃飽沒事幹的有錢人,就是勇氣多到不用錢的瘋子,我會這麼說,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的反應,你不孤單;可是如果你沒有這樣覺得,拜託留個言,我沒什麼朋友,讓我認識你QQ

說真的,我完全可以理解這樣的反應。這麼久以來,向大家解釋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到國外生活看看、還為此創業,真的是比端午節吃粽子拆對線、或分辨陳其邁和藍亦明還難。這種有關「旅行的意義」、「為什麼你想要過這種生活」等艱澀複雜的哲學命題,就如同人生其他困難的議題一樣–––––我和渣男尚未理出個頭緒,也還沒有強大到可以解題。唯一可以確定的是,這份嚮往背後的理由既不是國外的月亮比較圓,也不是對原本舊有的生活膩了,就單純,當被問到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時候,兩人閉上眼睛,如出一徹地指了好奇心引領的方向,如此而已。

「別問我為什麼旅行,要問我去哪裡旅行。」

人生的申論題與選擇題,前者永遠比後者更難註解;因為比起「為什麼」的探究,「要什麼」的作答遠遠來得簡單寫意。啟程當前,我無法說明繼續前進的理由,但我可以告訴你我的選擇。非洲,這個之於多數人而言絕對是條避之唯恐不及的荊棘小路,對我們並非全然陌生。早在我和渣男相遇之前,我們就分別踏上非洲這片土地了–––––小學的我曾隨著當年的英語教師回到其家鄉南非開普敦、進入當地小學就讀,真切踏實地以本地人姿態活了一個月;渣男則是因為家人工作因素,幼年時舉家搬遷到「象牙海岸」,度過了兩年多的時光。也因此,儘管兩人對非洲的印象早已隨年紀增長而逐漸凋零、模糊不清,但非洲,一直都在我們首輪周遊列國的先發名單上。

久仰大名,象牙海岸

話雖如此,畢竟我過去的非洲經歷不過是童年的驚鴻一撇,若單把念舊情懷納入考量,比起南非,渣男的象牙海岸顯然是個更合乎邏輯的答案。但在座的各位讀者大大,想必聽過南非的人還是佔絕大多數,如同我媽到現在還是以爲我住在「黃金」海岸(黃金海岸在澳洲喔老媽),對台灣人來說,象牙海岸只是個觸及不到、又容易誤會成是某片海灘名字的陌生國度。可是,一旦將「象牙海岸」四個字餵進搜尋引擎裡,出現的往往是各種讚譽,其誇張程度讓人不禁檢討自己是否孤陋寡聞。在這邊試以八卦農場新聞體概括:「驚!再造經濟奇蹟!象牙海岸躍西非三大經濟體」、「西非上海明珠,專家曝:象牙海岸市場潛力無窮」、「這真的是非洲?西非小巴黎美景驚呆14億人口」。除此以外,根據Google大神,象牙海岸並不吻合大家對於非洲窮困貧乏的印象,各大家喻戶曉、台灣人熟門熟路的品牌如歐舒丹、迪卡儂、家樂福、Mango、法雅客皆進駐了象牙海岸最繁榮的城市「阿必尚Abidjan」。若將這些引人遐想的資訊組合一塊,加上點狂野的想像,我腦袋中出現的儼然就是象牙海岸觀光局廣告詞:

「你說,最新進駐的連鎖品牌還要開車去一家一家逛很麻煩?沒問題!阿必尚市中心就有三家商場大樓,任選一棟逛到飽!你說,出門逛街逛完好累,只想趕快回家吃飯?沒問題!西班牙版Uber Eats「Glovo」在非洲也能替你送上象、黎、法、美、中、印、越、日、韓等各式佳餚!你說,你錯了,你以為非洲就是獅子老虎大遷徙,想不到竟然跟文明世界如此相像?」

        「網戀不可信,照騙不可取」,這些美麗的誤會,遠看是一朵花,近看長得像我uncle。儘管網路上說得口沫橫飛、出發前的我們期待萬分,我們在一年多的洗禮下,才漸漸大徹大悟–––––象牙海岸的輪廓,全都是泡沫,怪我沒有看破,才如此難過。(掌聲請給Matzka與鄧紫棋)

        而初來乍到的我們,一手行李一手貓咪,走下飛機頂著睡意,用天真爛漫的眼神,滿懷期待地環顧這個即將「照顧」我們的城市。我永遠不會忘記在象牙海岸吸到第一口空氣的激動,也永遠不會忘記接下來,迎接我們的是什麼。

3 thoughts on “《前言》環遊世界八十歲第一站:挑戰非洲,往象牙海岸啟程!”

  1. Avatar of 歐里哥

    黃金海岸是迦納被殖民時的舊名 也不算全錯啦 話說象牙海岸其實也算歐美殖民者對當地的稱呼 當地其實已經呼籲外國政府叫他們科特迪瓦了 但臺灣可能因為沒有邦交 所以外交部就變成全世界唯一沒有差小他們的政府單位了

    1. Avatar of 渣男

      我相信普媽是講成澳洲的黃金海岸啦,我很難想像她會知道迦納被殖民時的舊名(我還是愛妳喔普媽),但好吧,還是給她一半的分數就是了!

      關於「科特迪瓦」跟「象牙海岸」的問題,我之前在粉專上有回應過,私訊也有不少人問過這問題,容我複製貼上稍稍改寫一下~

      據我們了解,「象牙海岸」這個名稱來源有很多種說法,其中有正面的(比如說海岸的沙跟象牙的顏色很像、跟象牙一樣漂亮),也有負面的(比如說過去的象牙交易)。的確曾經有一任總統特別敦促大家正名,用音譯的國名,但我們選擇用這個國名是因為:

      1. 台灣官方用字使用「象牙海岸」,中國官方使用「科特迪瓦」;其實主要只是意譯與音譯的差別。

      2. 以英文來說,除非真的官方正式文件,不然一般生活中有時候會用Cote d’Ivoire,有時候會用Ivory Coast,比如說我每次填網路表單選國家的時候也要在C找一遍,再去I找一遍;西班牙文、德語據了解也有類似的情況,其實真正最常使用的還是各語言版本的「象牙海岸」。

      3. 這國家名字的法文,確確實實就是「象牙的海岸」的意思,所以即便這個國名真的有受到過去殖民期間的影響,在現今也沒有歧視的意味。假設真有歧視,他們可能會先改掉自己國家名字,而不僅僅是呼籲大家用「音譯」而已。

      所以我們的看法是,兩個翻譯就是「音譯」跟「意譯」的差別,並沒有真的誰優誰劣,除了那位呼籲採用「音譯」的前總統,我們目前在這裡也沒有感受到有當地人真的因為「象牙海岸」是殖民時期的稱呼而不開心。

      聽起來這位朋友對非洲也是小有研究,有任何意見也歡迎再來跟我們交流~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HARE THIS